8848hr |
|
等級:版主 |
積分:1464分 |
注冊:2005-7-28 |
發表:437(273主題貼) |
登錄:432 |
|
|
準確理解:教育部“叫!28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
8月15日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對外發布已批準終止辦學的本科及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名單共286個。有的認為這是叫停,并認為一次叫停這么多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是治理中外合作辦學亂象的開始。
那么,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這不是開始,因為早在2018年6月,教育部就曾宣布批準終止中外合作辦學5個機構、229個項目,一共是234個。包括與英國合作的60個項目,涉及華威大學、利茲大學、佩斯利大學、倫敦城市大學等;包括與澳大利亞合作的45個項目,涉及澳洲八校,南澳大學等;包括與美國合作25所大學,涉及佐治亞理工學院、紐約大學、休斯敦大學等。如果說開始,那么也是始于三年前而不是現在。

如果你仔細閱讀,又進行分析判斷,就會發現:
剛發布的取消28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實際上是2018年終止項目的2.0版,因為在286個機構與項目中包括2018年宣布批準終止的234個機構與項目。也就是說,此次發布的名單是在2018年基礎上增加了52個機構與項目。
比如,2018年批準終止了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此次公布的是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增加了1個。2018年批準終止的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卓越國際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歐美學院,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大-香港科大可持續發展學院,山西農業大學中德學院。剛剛公布的名單增加了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是重慶大學于2000年與香港美視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及美視(美國)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的,2003年開始招收電影學碩士,2014年又增設“電影創作與制作”、“電視編導與播音主持”兩個藝術碩士(MFA)授權點。
終止的28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分布于22個省市,黑龍江省最多,高達121個,數倍于其它省。相對較多的省市是,北京34個,上海29個,遼寧12個,浙江11個,其它都是個位數。詳見下圖:

剛才說,這不是開始,其實也不是清理,更不是突然整頓,實際上是項目的自行終止。因為中外合作辦學都是有約在先的,我們是法治國家,一定是依約辦事,不能單方強行中斷辦學過程。你看“終止”二字就會明白這一點。終就是合作到期,止就是依約停止,不再續約。這是依約行事的結果,沒有人為因素。
如果是清理整頓而“叫!,則應該是中止,即進行中停止,嚴肅官方文件用詞是不一樣的。不要亂聽自媒體的“磚家”解讀。
另外需要了解的一些方面:
(一)從未火過的中外合作辦學。
僅從批準終止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看,感覺中外合作辦學實在太多。數量一多,必然就濫。即使這幾年終止了幾百個項目,截至2020年底,還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232個,其中本科以上項目1230個,本科以上在讀學生超過30萬?梢哉f是遍地開花。

這與這種遍地開花形成對比的是,中外合辦大學(學院)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生,卻是另外一個景象,不是遇冷,就是很冷,無論列為幾本招生,幾乎都是擦著分數線或降低分數而錄取,即使這樣還得征集志愿。這并不是因為學費太高的原因,而是辦學質量似乎不能讓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滿意。
當年,MBA曾經火爆一時,是最為“成功”的中外合作辦學,然而這些年似乎已經“退燒”甚至遇冷,沒有了往日風景。其原因是,經過多年觀察與體驗,人們并未感覺到MBA具有多大含金量,甚至演變成小老板與大老板交際項目。許多老板花上幾十萬,并非為了學習知識,而是尋找人脈關系。如果你見識過某些MBA、EMA、PMBA的教學內容和所布置的作業,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除了曾經的MBA這個項目之外,其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似乎并未真正紅火過,主要是在于多數是沒有檢驗標準的專業。比如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貿易、體育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含金量說不清楚,就業并無優勢,招收學生越來越困難。
實際上,一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有的名不副實,有的難以為繼,有的名存實亡,最后必然是自行終止,批準與公布不過是履行一下程序而已,也就是一個走流程的安民告示。
(二)難有質量保證的“雙文憑”。
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畢業生可以手持合作雙方發給的學歷與學位證書。然而這雙證在手,并未在謀職就業方面占有多大優勢,用人單位一般是視而不見,這還是因為辦學質量沒有閃光點。招聘單位的老板或人力資源經理HR們,大致了解一些辦學情況。
記得前些年,一些中外合辦的碩士項目,只需申請,不用考試,交錢就上,而且還是在職業余學習。被錄取者,兩三年下來,即使原來是大專學歷,也能拿到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雙證。一些人拿著這樣的文憑找單位要待遇(民營企業)用人單位只是搖頭之后再搖頭,因為知道其中的含金量幾何。結果是這些人白白浪費了一些時間,十幾萬只是換了一紙“文憑”。(當然,在國企或政府部門,文憑還是很好用、且必須的。畢竟這是國家承認的文憑。)
一些獨立學院往往以中外合作項目制造噱頭,與許多外國高校辦了許多合作項目,以顯示自己的高檔次,至于怎樣合作,只有學校自己明白。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確實存在盲目性,辦學有余,合作不足,管理粗放,水平不高,外方資質還出現過許多問題,對促進國內高校發展并無多大作用,不過是多收了一些學費。
民間看法與官方解釋是一致的。對于終止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官方解釋是:一些機構和項目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學科專業能力不強,缺乏內涵式發展機制等問題,導致學生滿意度低,吸引力弱,辦學活動難以持續。這個“難以持續”說到了根子之上。從每年高考錄取分數看,考生也確實在用腳投票!胺謹挡粔、學費來湊”也有成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另一種說法。招不到學生,項目不終止也得終止。
(三)不再那么吃香的洋文憑。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目的也是為了擴大辦學視野,借鑒國外辦學經驗,一方面可以培養優秀人才,一方面促進高校內涵發展。初衷是相當不錯的,然而結果卻不那么讓人滿意。
正如前述,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內并沒有紅火起來,用人單位和整個社會多年反響平平。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國外高校是否真正出于辦學意愿而舉辦合作項目之外,也與人們在對外開放環境中見多識廣,自信不斷增加,觀察事物更加理性相關。曾經流行的那種盲目的崇洋媚外心理現在越來越難以見到。
人們已經認識到,人才培養并無國際通行的統一模式,各國都是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培養本國所需要的人才。借鑒他國經驗是為了改進國內教育的薄弱環節,但照搬他國做法則往往適得其反,我們必須按照自己的模式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原來,人們唯洋即崇,凡是沾洋的東西都是高看一眼。洋文憑高于本國文憑,洋博士高于本國博士,洋經歷更是金光閃閃,一些大學甚至規定,如果教師沒有出過國,連申報教授的資格都沒有。
現在洋文憑多了,洋博士也多了,留過洋的人也多了,國內的洋人也很多了,在現實對比之中,人們發現:并非凡洋即優。所以,海歸也就成了海待,洋博士也不再是那么風光,在洋雜志上發表幾篇論文者也不再那么洋洋得意,因為現在不再唯論文,更是反對SCI至上,注重是真正的科學價值。沒有留過洋不能申報教授的規定也被廢止,一切回到靠實力說話的本源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國內拿到的半土半洋文憑自然也不亮眼,考生也并不熱衷于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中外合辦大學,在職人員也不再熱衷于在國內拿個洋碩士學位,許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自行消亡。所以,并不是叫停28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而是這些機構與項目按約而終,無學可辦而止。
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
積分落戶博士學位首選《菲律賓國立大學碩博學位班》
天津市委:留學回國人員可直接落戶天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