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600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1802(1113主題貼) |
登錄:2681 |
|
|
高瓴投資“逃頂”:時間的朋友不如領導的朋友 |

“時間的朋友不如領導的朋友”,
這條網友評論成了投資者社區網絡上的金句!
事情的起因是上周末,號稱教育行業最強監管“雙減”政策出臺,其中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周一開盤,教育板塊集體跳水,所有教育巨頭仿佛被一夜腰斬。
但有人注意到,投資巨頭高瓴資本在今年一季度就幾乎清倉了教育行業的持股;整體而言,近幾個月,高瓴資本一直在減持教育板塊。據估算,高瓴資本僅在好未來一家的投資過程中就至少賺了200%。
還注意到,2018年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還在央視《遇見大咖》節目中信誓旦旦地說:“教育是永遠不需要退出的投資”、“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等理念,表示長期堅持教育投入,支持全民教育的發展。

不成想,人家在“最強監管”落地前,就已經成功“逃頂”了!
“做教育是最讓人有幸福感的投資”
——當張磊在頂級媒體央視上面對中國人民講這句話的時候,媒體要塑造的形象就是這些資本巨頭要支持中國教育事業、讓人民獲得幸福感。
然而,這么多年實踐下來的結果,卻是教育產業化極大地增加了居民家庭教育負擔、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嚴重地加劇了本就不平等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讓教育越來越淪為資本賺錢的產業,教育的精英化程度越來越少,窮人享有的教育資源以及寒門子弟教育“升遷”越來越少……如此種種,何曾讓人民獲得一絲“幸福感”?
到高瓴資本賺得盆滿缽滿、成功逃頂,人們才發現,原來“最讓人有幸福感”,是讓“投資人”有“幸福感”,而不是讓“人民”有“幸福感”。
有研究機構統計,美國從1997年2017年長期跑贏通脹的行業是醫療和教育:

這也被用來解釋高瓴資本在此前的成功,但這卻無法解釋高瓴資本這次為何突然拋下高盛、紅杉,從教育板塊迅速脫身。
今年5月,深改委審議通過“雙減”文件,將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6月,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將大幅禁止超綱補課、提前教學;然后就是上周末的禁止上市融資的“最強監管”落地——這個過程可謂是步步緊逼、持續收緊。高瓴的清倉行為十分“巧合”地發生政策收緊剛剛開始之前,也難怪網友會感慨,“時間的朋友不如領導的朋友”。只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高瓴究竟找了哪個領導做朋友?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有趣……
高瓴資本名義上的創始人是中國人張磊,但其注冊地點卻是在開曼群島,最初的2000萬美元投資資金也是來自于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高瓴資本實際上充當了美國耶魯大學基金在中國的實體機構的角色。包括張磊在內的六個合伙人,實際上也只是充當了國際財閥資本集團代理人的角色。這家公司不僅在中國投資過教育、醫療等眾多領域,還投資過騰訊、京東、滴滴等多家互聯網知名企業,總管理資產超過650億美元。發展到今天,高瓴究竟在給誰充當代理人?
2020年的最后一天,“羅輯思維”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如期舉行,這已經是羅振宇的同標題第六場跨年演講。所謂“時間的朋友”,名字聽起來很新穎,演講的內容卻照舊是一如既往地販賣那些從書攤上販來的段子。那些真正的先富們早已不屑于聽羅胖子胡謅,給他交課程費的大多是那些渴望成功的待富群體。
對于以賺錢為天職的投資人而言,他們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投資的方式賺到更多的錢。按照馬克思對資本本性的描述,投資人才是“職業資本家”。
理解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國家是階級階級統治的工具”之類的表述,其實就不難理解“職業資本家”們會在“做時間的朋友”,還是“做領導的朋友”,這兩個選項之間做出怎樣的選擇。 |
|